○趙小強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我心中只有你……”鄧麗君的經典歌曲《又見炊煙》,在耳邊緩緩流淌,柔美的旋律帶動心潮時起時伏,故鄉的炊煙是否遺落在童年的夢里?
夕陽下,金色的余暉渲染了整個天空,校園那口古老、生了銹的鐵鐘,被連續三下敲響,這是下午散學的節奏。嘰嘰喳喳的麻雀,在村頭的大樹上“會合”,爭先恐后地發布“新聞熱點”,被下地回家路過的農人吆喝一聲,撲棱棱四散飛去。此時,淡藍的炊煙從各家各戶不同屋頂的煙囪里飄了出來,浮浮裊裊,或筆直升騰,或輕逸散淡……路過街巷,鼻翼里布滿各種柴草被焚的淡淡異味,而更多的卻是五谷熬制的濃郁香氣。
傍晚的鄉村,是最熱鬧的時刻,耕牛哞哞,羊群咩咩,母親呼喚孩子回家的叫喊……此起彼伏,可以想見,家家戶戶溫情的燈火亮起,老老少少歡快地聚在熱氣騰騰的餐桌前,一天中最溫馨的時光在此融匯,內心的溫暖和幸福不言而喻。
北方農家,最不可缺少的是燒火做飯的“柴”,除了那些喂牲口的麥薪、玉米秸和豆稈外,像碎樹枝、棉花殼子、玉米芯、酸棗刺等都可積存下來備用??粗髁恋幕鹧嫣蝮轮诘腻伒?,煙霧順著煙囪爬出屋頂,小時候感覺很神奇。有時也怕來逆風,煙霧從鍋灶口倒冒出來,嗆得人涕淚直流。特別懷念小時候的冬日,屋里的一面大土炕被燒得熱烘烘的,鍋里翻滾的玉米糊糊里,煮著的紅薯散發著綿軟香甜的氣息。比起屋外的嚴寒,這里獨有一番“天堂”般的享受。
用柴草燒火做出的飯菜別有味道,至今想起還會有咂咂嘴的沖動。母親可以一邊忙手里的活,一邊燒柴做飯,久而久之成為日常生活里的“慣性”。每次家人出遠門前,她都會爽利地在縹緲的炊煙里,做出拿手的飯食,為我們餞行。有時家里農活忙,她會把飯菜燜在鍋里,讓灶臺的底火溫著并留言:飯菜溫著,動手去吃……可以想象,外出歸來的游子,佇立村口,遠遠望見屋頂的炊煙歡悅騰空,內心一定感念久違的親情,懷想家人歡聚一堂的美好場景。
不知從何時起,這種充滿詩意的,令人魂牽夢縈的畫面漸漸淡遠了。小時候最喜歡的歌謠“有了電,多方便,電的用處說不完……”,早已成為現實。電飯鍋、電磁爐等灶具取代了先前的鐵鍋和泥巴灶臺,就連蒸饅頭、炸麻花的“場面”活,也是用天然氣來“助陣”。當農村的新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時,新式的家用電器占據了不同空間,加上農村“煤改氣”“煤改電”工程的落實,炊煙的氣息也就徹底遠離了。
社會在進步,生活在改善,童年炊煙下的溫情,卻凝固在生命里,升騰在鄉情的天空里,牽扯著悠悠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