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五號船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 計劃近日擇機實施發射
11月21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計劃近日擇機實施發射。
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打撈出水
11月20日在“大力”號上拍攝的“奮力”輪。
采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21日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在大山里架起電力“天路”
11月20日拍攝的安徽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徽州至金橋220千伏線路工程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
初冬時節,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的大山里,有一群電力工人,他們奮戰在青山深處,克服山高、路險等困難,架設起電力“天路”,全力推進徽州至金橋220千伏線路工程建設。該工程建成投運后,將為黃山市北部地區提供更加充裕的電能供應,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長江口二號古船初露真容
11月21日清晨拍攝的“奮力”輪“懷抱”古船的畫面(無人機照片)。
采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21日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隨著打撈進展有序推進,21日清晨,長江口二號古船船體已局部露出水面,初露真容。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陜西中歐班列2022年開行突破4000列
11月23日,滿載家電產品的中歐班列在西安國際港站等待發車。
當日,滿載家電產品的X8151次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駛出開往歐洲。這是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的首趟中歐班列家電出口專列,同時也標志著陜西中歐班列2022年開行突破4000列。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在武漢開幕
11月20日,參觀者在與一款高仿人機器人互動。
當日,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在武漢開幕。大會以“數融萬物,智創未來”為主題,期間將舉辦20場分論壇和多場特色活動,涉及應用、技術、網絡、平臺、安全、產業等多個層面,同時舉辦“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成果展,展示最新發展成果。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云南彌蒙高鐵建設進展順利
11月24日拍攝的建設中的彌蒙高鐵紅河站(無人機照片)。
彌(勒)蒙(自)高鐵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正線長約107公里,設計開行旅客列車時速目標值為250公里,目前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沿線車站建設基本完成。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閩江河口濕地“護鳥”人
張潮巨和同事在閩江河口濕地核心區域觀測紅樹林的生長狀況(11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閩江河口濕地位于福州閩江入海處,總面積2381.85公頃,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態河口濕地。
2010年,從事林業技術研究的張潮巨來到閩江河口濕地公園工作。作為濕地科研監測科負責人,他每天和同事們一起穿行在保護區里的核心區域,觀測記錄鳥類、濕地植被的生長狀況,組織開展濕地科研課題的調研。
多年來,閩江河口濕地通過退養還濕、恢復植被多樣性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日漸退化、一度“垂?!钡臐竦?,重新成為候鳥的“天堂”。
“濕地保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再過兩年我就退休了,我想報名當一名環保志愿者,繼續守護這片‘地球之腎’?!睆埑本拚f。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3只“鳥類大熊貓”東方白鸛在七里海濕地重返自然
11月23日,3只被救助的東方白鸛在七里海濕地重返自然。
當日,天津市寧河區林業局將3只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東方白鸛在七里海濕地放歸自然。
今年4月,寧河區一座電力鐵塔上的東方白鸛巢被發現存在傾覆風險。隨后,在寧河區林業局的指導下,巢內幼鳥被送至當地具有東方白鸛保護、救助經驗的志愿者處進行救治和養育。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救護,3只幼鳥已經達到野外放飛的條件。
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只東方白鸛在回歸自然的同時還佩戴了衛星跟蹤器,工作人員將對它們進行持續監測,以便更好掌握其活動及健康情況。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微視界——小雪
11月17日,在河北省遵化市,植物結了一層冰霜。
11月22日將迎來小雪節氣。此時節,冷空氣活動頻繁,降水量逐漸增加,并不斷自北向南擴展,氣溫明顯下降。
新華社發(劉滿倉攝)